近日,中央文明办工作信息简报《精神文明建设》,专题刊发《温州移风易俗工作用实招得民心》一文,系统梳理总结了“温州移风易俗经验”,要求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文章指出,2016年以来,浙江省温州市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工作部署,以整治婚丧嫁娶陈规陋习为切入点,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坚持不懈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婚事新办风尚渐显、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有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且无经验可循。温州作为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从抓示范、抓源头、抓引导三个方面持续推进,逐渐赢得群众广泛认可,让移风易俗成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更成为市民的文明自觉和全社会的共同行为。据了解,自去年8月份以来,温州全市婚事新办8564例、丧事简办1752例,节约社会资金43.75余亿元。
细化规定抓示范让“软要求”转为“硬约束”
温州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为重点,推出系列具体化的工作制度,将移风易俗作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纪律要求,让“软要求”转为“硬约束”:一是推行人情随礼封顶制,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婚庆喜事随礼制定最高标准300元;二是制定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范性文件,推行婚丧事项承诺、报告、公示制度;三是对丧事实施量化管理制。——简报摘录
具体做法:党风带政风、政风促民风。2016年以来,我市顺应群众对移风易俗盼简办减负、盼公平公正、盼减压正风的愿望,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推出系列具体化的工作制度,将移风易俗作为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去年8月我市两办下发《温州市移风易俗改革攻坚年行动方案》,致力打造移风易俗的“温州样本”。
“目前,温州11个县(市、区)都已出台新规,明确随礼封顶标准,倡导婚事不随礼、少送礼,从过去几千元降至现在300元,大幅减少群众人情负担。同时对婚宴套餐进行限定,有效遏制攀比浪费的不良风气。”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此之外,温州还推出承诺报告制。制定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范性文件,推行婚丧事项承诺、报告、公示制度,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办婚丧案例,有力发挥了震慑作用。去年10月5日,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一教师在为儿子举办结婚喜宴期间,每人多收了700元礼金,被公开通报批评;去年10月17日,平阳南雁镇卫生院职工周某母亲去世,未按有关要求事前书面向所在单位和属地乡镇报批备案,摆放花圈超出规定标准,对周某进行诫勉谈话;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查处党员干部违规办丧129例,问责133人。
配套措施抓服务婚事新办赢得全社会赞誉
温州从集中服务和源头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社会推进移风易俗的良好局面。在喜事新办方面,引导酒店推行简约婚礼套餐制,全市100余家酒店推出3000元以下的婚宴套餐。同时,依托文化礼堂建立农村家宴中心,使其成为农村群众简办婚丧嫁娶宴席的集中服务平台。鼓励婚庆公司推出“一站式”婚庆服务,推动简约婚礼进文化礼堂、婚宴套餐进乡村活动,在全市文化礼堂举办了1200余场婚礼。——简报摘录
具体做法:新政的出台和实施需要推出一系列配套服务措施。去年8月17日,市区青年蔡先生与爱人在五星级酒店华侨饭店举办了一场简约婚礼,菜品2800元一桌,婚宴共设10桌,来宾为新人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宴会厅没有奢华的装饰,也没有婚庆仪式,不设婚庆游戏环节。只搭了一个小舞台,供新人好友致辞所用,不收礼金。
蔡先生算了笔账,整场婚礼花费了3万多。若是在以往,在市区举办一场“像样”的婚礼,酒席得30多桌,加上婚庆等费用,至少也得要30多万元。
“讲排场、盲目跟风的婚宴给家庭和亲友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现在移风易俗简约婚礼套餐‘省钱’而不失档次,减少了人情负担,让婚礼回归生活。”蔡先生说。
温州云天楼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旗下酒店从去年9月起,推出了2599元、2880元、2999元等3种简约婚宴套餐,“以前每桌婚宴餐标都是七八千元,现在推出的简约婚宴套餐相对高价婚宴菜单,性价比更高,新颖又亲民,简约不失品质。”该酒店自去年9月以来,共有30余对新人采用了简约婚宴套餐。
文成是著名侨乡,长期以来,在国外事业有成的村民总想返乡“显摆显摆”,婚事大操大办。然而近年来,这种风气变了。文成在全市首推传统婚礼进礼堂的婚礼模式,在沿用中式婚礼流程的基础上,融入家风家训、升旗礼等元素,大幅度降低婚礼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人把婚礼“搬”进礼堂。
去年8月16日,文成县7对新人身着中式礼服,在百丈漈镇西里村文化礼堂里举办中式集体婚礼。新娘赵盈盈说:“中式婚礼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热闹又好玩,还能省下不少钱。”她与丈夫商量,将举办婚礼节约下来的部分费用捐给西里村文化礼堂公益基金。
目前温州已建成1882个文化礼堂。如今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新人的简约婚礼首选地。据悉,依托全省领先的文化礼堂建设,温州全市在文化礼堂举办了1200余场简约婚礼。
丧事简办抓源头二维码扫墓成全省新样板
在丧事简办方面,温州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老年协会会长共同组成丧事改革小组,遇到老人去世,一起到丧户家慰问,与丧户签订《文明治丧承诺书》;实行“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绿色殡葬奖励机制,同时抓好源头治理。——简报摘录
具体做法:清明小长假,永嘉县岩坦镇小舟垟村的生态公墓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关注,草木深处点缀着一块块印有二维码的鹅卵石墓碑(下图),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便能登录网上纪念馆了解墓主生平。家属用“二维码”扫墓和鲜花扫墓代替了烟熏火燎的祭奠。该举措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成为全省殡葬改革新样板。
岩坦镇副镇长陈伯华说,该镇正在打造生态公墓“3.0版”,计划在岩坦村、坦一村及小舟垟村试点,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上各规划3~5亩区域,在不破坏原来地形地貌、保留原有山地森林、林木的基础上,采用每穴0.5平方米、覆土绿化的方法,就地合理安排建设墓穴,大大节约土地资源。墓碑采用当地鹅卵石加二维码,合理配置种植植物花卉。“3.0版”预计将于今年10月完工,建成后将满足5000人口的3个村50年的丧葬服务需求,目前已有1200多村民报名。
乐清市自2017年7月实施丧葬礼俗整治以来,共有办丧活动6132例,据不完全统计,节约社会资金10亿多元,形成了“丧事简办乐清模式”。
乐清、永嘉丧葬礼俗整治是温州市移风易俗改革的缩影。
在丧事简办方面,温州全面建立事前告知、事中跟踪管理服务、事后监管等制度,健全丧事简办刚性约束措施,集中整治丧事大操大办、扰民现象。除了刚性规范,更有柔性服务。温州实行“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城乡所有居民死亡后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基本殡葬服务补贴标准人均800元。
截至目前,全市享受殡葬惠民政策25万人,惠民金额1.6亿元。实行绿色殡葬奖励机制,倡导“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敬一杯酒、开一个家庭追思会”等文明方式祭奠逝者,对采取海葬树葬等生态葬法的,每例奖励3000元,全市生态葬法比例逐步提升。
成风化人抓引导让群众思想观念真正转变
温州坚持成风化人抓引导,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转变,重点做了三个方面工作:树立鲜明导向、营造社会氛围、深化文明家庭创建。——简报摘录
具体做法: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温州通过系列宣传载体,推开新文明、新风尚创建活动,倡导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
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政出台前后,共发动市县17家主要媒体、36家网站论坛、957个微博微信传播平台,集中“点赞”移风易俗的群众,“吐槽”大操大办的不文明行为,形成褒扬新风良俗、声讨陈规陋习的氛围,树立鲜明导向,让原本想改而不敢改的群众放下思想负担。
利用全市3000多个出租车LED屏幕、430台公交车车载电视、210个公交站台以及各公共场所的宣传栏进行全覆盖宣传;组建市县两级移风易俗讲师团,深入社区、村居、文明单位开展大宣讲活动10万余场,悬挂张贴发布各类公告、宣传折页等资料110万余份;同时,将志愿服务和移风易俗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及志愿者作用,大力宣传全市移风易俗新做法、新成效,全面凝聚起“讲文明,树新风”的共识,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移风易俗,全市创建文明家庭59.8万多户,修订整理210份历史珍藏家训,近15万户家庭家训上厅堂;持续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最美温州人”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以事迹展播、座谈研讨、巡讲报告、文艺演出等形式,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如今,温州已成为全省“好人”最多、感人故事最丰富的地市级城市。目前全市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0人,1人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3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市各地培育各类道德典型1691人,数量居全国地市前列。(温州文明网综合温州都市报 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