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联盟网站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我们的节日  ->  中秋  -> 正文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

来源:平阳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7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月亮便悄悄圆满。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富含民族想象力的节日,在经历时间长河的洗礼后,被赋予了更多内涵,而那割不断的亲情,却始终贯穿其中,永不褪色。

   中秋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关于中秋起源的说法较多,比如帝王祭祀、庆祝丰收。据学者考证,“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而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中秋节内涵逐渐丰富,并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有着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月饼花样不断翻新

月饼烘焙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可谓历史悠久。“月饼”这个词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而把月饼和中秋挂上钩的是明代的《酌中志》,“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现如今,月饼除了寓意家人团圆,也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据了解,上世纪50至70年代,月饼生产处于手工艺时代。先购买月饼原料,如莲子、面粉、猪肉、五种瓜仁等,然后手工制作馅料,将莲子煮熟、磨成粉末、炒熟,然后用和好的面包裹,放置在木制的月饼模具上压实,最后用木柴生火,将月饼放置在铁板上烘烤。时至上世纪80年代,电烤炉出现了,月饼不再被烤得焦黑不匀,色泽也变得均匀。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包馅机,有了隧道式烤炉,出现了水果口味的月饼,一般的莲蓉、豆蓉和水果蓉等月饼,都可以通过包馅机自动包料。

  今年70岁的老人李法田告诉记者:“40年前,买月饼不但要花钱和用粮票,还得糕点票。中秋节很少有人掏钱买月饼,大都是在家烙。邻居几家说好,下班后统一准备馅料和面团一起烙。刚刚烙出来的月饼那叫一个香啊!要是谁家做出来个好看的模具,大家都眼红的很,都想借过来用。我们还一起研究怎么做出又好看又实用的模子。”

  “制作工艺如此复杂的月饼,现在基本都是流水线生产。”昆阳一家老字号月饼店的老板介绍道,在生产车间里,从和面、搅馅、成型、烘焙到包装,机器几乎包办了所有原来需要手工制作的流程。

  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从产地上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等。

  除了上面说到的月饼种类,还有许多新型月饼,比如:巧克力月饼、冰激凌月饼、麻薯月饼、水晶皮月饼、螺旋藻月饼、茶叶月饼、竹炭月饼等等,花样真是层出不穷。家住鳌江的许女士告诉记者,她打算买两个礼盒送长辈,再散称一些留着自己吃。“同事之前推荐我买奶黄流心馅儿的月饼,我打算买几个回来尝尝。”许女士说,“虽然我不怎么爱吃月饼,但是每到中秋还是会买,吃的就是一种过节的气氛。”

  传统节日加入时尚元素

团圆饭

  “天悬银盘,月洒清辉。”如今,中秋这一传统节日,被年轻人“玩”出了新时尚。

  “这是我给4岁的女儿买的中秋新衣,经过改良的齐胸襦裙。”市民郑女士边回答记者提问,边迫不及待地拆开快递。金鱼模样的刺绣,渐变色的裙身,宛如古装剧中的服饰,是一件精致的小汉服。“除了200多元买的这件汉服,我还在网上淘了一支簪子,用来搭配衣服。”郑女士告诉记者,“中秋节既然是节日,那就得有点仪式感。现在穿汉服逛街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给孩子穿汉服,一方面是觉得好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从小接触到传统文化。”

  采用“复古”方式过中秋节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兔子摆件、手提灯笼……成了不少年轻人的过节道具。近几年,“国潮”风越刮越大。在这个影响力不亚于春节的传统佳节,中秋期间,各大品牌也早已摩拳擦掌,中秋文化成了“潮元素”。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国潮中秋”,页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以文化为卖点的产品,其中以月饼礼盒为主。一改往日铁皮盒、纸皮盒的老包装,今年的月饼礼盒在“国潮”的“加持”下变得格外抢眼。有的运用雕纸艺术与皮影戏手法,加入光源就变成了一盏精巧的花灯;有的直接做成了古典首饰盒、收纳盒的样子;有的与名胜古迹的IP打造联名月饼礼盒……而这些月饼礼盒的售价基本在200元以下。

  如今,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亲人之间的见面变得方便许多。节日的仪式感被渐渐淡化,节俗变得更加随意,节日气氛融于每一次的团圆欢聚之中。市民李先生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过中秋节时,只要在屋外过道喊一声,孩子们便一起跑出来,边吃从家里拿出来的零食边看月亮。而如今,人们住在混凝土的楼房里,很少能边吃饭边看月亮了。不少市民感叹,中秋出来看月亮的人越来越少了。影像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屏幕里就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秋月美景,而很多时候,因为受天气影响,月亮都看不清,小时候那种又大又圆的月亮也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人们在看灯会、逛街、遛公园的时候反而能顺带着看看美丽的月亮。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人们都喜欢在酒店里过中秋,人手一个智能手机,拍下美食上传到网上。同样是分享,一个是见面,一个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