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在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老师面前很听话,在学校表现很好,到了家里则不听家长的话,甚至用谎言来欺骗家长,形成了所谓的“双重人格”。其实,教师也时常发现:某些同学存在着说谎的坏习惯,经常欺骗同学,欺骗老师。
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比较普遍
说谎,是指有意说不真实的话。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以欺骗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从来不说谎的人几乎是没有。本班48名同学中,难得说一次谎的是23人,占全班人数的48.8%,每周要说一两次谎话的达21人,占全班人数的44.2%,几乎每天说谎的为4人,占全班人数的7%左右。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是比较普遍的。
儿童说谎行为的心理动因
1、惧怕心理
惧怕是儿童正常发展中普遍有的一种体验,大约有40%的2-1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惧怕;43%的6-12岁的正常儿童约有7种以上的惧怕。这种惧怕心理使得某些儿童产生说谎的不良行为。
01家长给予的精神压力,令孩子不敢说真话
如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便火冒三丈,轻则训斥,重则打骂,这种过高的期望和粗暴的方法往往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使得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对家长说真话,违心地用假话来欺骗家长,以博取家长的欢心,也可使自己逃过“难关”。
02成绩优秀的孩子也会说谎
在实际调查中,由于此类原因说谎的占说谎比例的52%左右。令人不解的是: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同学竟然也要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说谎。如一位同学在咨询中陈述道:“我妈妈要求我考95分以上,结果我只考了92分,便骗她说我考了96分。”另一位好同学也是如此,因为没有考到爸爸规定的分数,竟连续几天骗家长说老师还没有批好试卷,不知道成绩,直至让家长淡忘这件事。一部分差生更是害怕自己考砸了被爸爸妈妈知道后痛打一顿,所以总是想方设法骗家长:明明是考了65分,却说成是考了85分;明明试卷发下来要求家长签字,却硬说老师没通报成绩,并想办法叫别人或自己冒充家长署上姓名,以蒙骗老师……
03害怕挨打,便以谎言蒙骗家长
再者,一般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孩子做了错事害怕挨家长的打骂,便以谎言来蒙骗家长。如打游戏机花了30元钱说成是钱丢了;替家长买东西剩下的钱买零食吃了,说成是买东西后弄丢了;和同学去浴室洗澡怕妈妈责怪,说成是去同学家做作业;作业没做好骗老师说是丢在家里等等。这些不良行为都是由于孩子惧怕家长或老师的批评而在情急之下产生的。
04特殊原因也会令孩子撒谎
另外,还有一些孩子的惧怕心理比较特殊。比如一位父母离婚的孩子告诉我:由于害怕受奶奶、爸爸的打骂,只好把妈妈送的东西说成是同学给的。还有一位同学在捐款活动中捐了60元钱,担心妈妈责备而说成捐了20元钱,有的同学则把捐掉的钱说成是买了学习用品。
2、模仿心理
01对父母的模仿
有些儿童的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说谎,如父母不喜欢接待某位客人,就对孩子说:“××叔叔来,你就说爸爸不在家。”由于父母的权威,孩子通常认为这是对的,逐渐模仿父母说起谎来。
02对老师的模仿
小学的老师有些爱吓唬学生,因为对小学生说来,这颇为有效,可是这常能使孩子学样说谎。再如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找学生开座谈会,了解情况,老师们常常会教学生:尽挑学校里好的方面回答,不好的也要说成好的。结果,几次下来,学生竟觉得说谎是很正常的事了。想办法叫别人或自己冒充家长署上姓名,以蒙骗老师……
3、虚荣心理
有些孩子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让别的孩子羡慕他是“英雄”,是“好汉”,把希望发生的事说成是已经发生的。如有的孩子无中生有,宣称自己曾经救过落水的小孩;有的说自己有一次在路上捡到200元钱还给失主;有的把抄来的作文说成是自己写的等等,以便博取取别人的赞扬。
4、好奇心理
有的孩子觉得说谎话骗人挺好玩,便经常捉弄人。有的骗比自己小的孩子,说“老师叫你去”或者“你妈来找你”等等;有的甚至骗大人,说“××人曾经来找过你”,被骗者蒙在鼓里,很是着急,而说谎者却从中取乐。
5、自尊心理
有的同学自尊心比较强,担心说了实话被别人瞧不起,受嘲笑,受孤立,因此就说谎话。比如一位同学上课时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了,骗同学说是老师把书借去了;一位同学的爸爸作风败坏,可当同学问起他爸爸的情况时,他说爸爸是个大好人;还有一位同学跟别人打架使得脸上青一块、紫一块,骗同学说是自己摔伤的等等。
以上几种心理是说谎者经常性的心理,当然,还有一些说谎者说谎时带有比较特殊的心理,比如逆反心理、无奈心理、怕羞心理、自私心理、从众心理等等,还有个别的说谎者自己也弄不明白说谎的真正动因是什么。
儿童说谎行为的教育策略
1、坚持正面教育
01不要简单训斥,而要分析原因
当发现孩子有不诚实的表现,出现说谎行为时,教师或家长不能简单地训斥,粗暴地责骂,而应冷静地调查事情的真相,分析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制定教育的方案。
一般来说,孩子最初说假话,还不是品德方面的问题,总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比较有主见,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隐私,不愿让人知道,如果硬让孩子什么都告诉你,那只会起相反的效果,会逼着孩子说“假话”。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再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天真幼稚,对是非的辨别、判断能力较差,有的过失是难以避免的。
02学会转变角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教师和父母需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地位,争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经常和孩子谈心。发现孩子有说谎行为时,可以暂时不予点破,而是用自己的一片真情去拨动孩子情感的心弦,使孩子由情通而理达。
如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推荐一些颂扬诚实正直的人物的书籍,让他们自己阅读;也可以向他们讲述一些因不诚实而招致严重后果的事例,启发他们提高认识。
有了认识的基础后,再对其不良行为提出严肃的批评,指出其危害,要求其立即改正。而对于能及时承认错误并随时改正的孩子,则要给予充分表扬和鼓励。
2、优化周围环境
01要做出榜样,减少孩子仿效的机会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做出榜样,减少孩子仿效的机会。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说:“经由训诲的途径是长远困难的,经由榜样的途径是简短能行的。”年幼的孩子处于心理发展上的“图谱”时期,孩子把成人的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些图谱,按照图谱模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注意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而在对孩子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时候,家长也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同事、亲友,不说谎、不做假;在孩子面前信守诺言,说话算数。否则,“己不正,何以正人”?
02只要孩子说真话,就应该表示肯定和鼓励
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养成孩子说真话的习惯。孩子年幼,自己不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只能在成人提供的环境中活动。小小年纪常说谎话,这和成人提供的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越会把自己所想的、所做的如实告诉家长、老师。但有时孩子带来的是坏消息,是家长、教师所不愿听到的,比如在外面打架了,考试考砸了,作业没做好等等,听到这样的真话时,有的性急的家长、老师往往会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是十分错误的,失去了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损伤了孩子稚嫩的心灵,甚至是极其残暴地扼杀了孩子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的美好愿望。
而由于年龄关系,孩子往往不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家长、老师的用心,而是从消极的方面吸取这次挨骂的教训,认为说了真情实话反而挨打骂,那么下次再遇到此类事,就不再如实说了,从此养成说谎的坏习惯。
因此,只要孩子说真话,不管是说的喜人的事还是恼人的事,家长和教师都必须对其诚实行为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特别是要表扬那些做了错事或考了低分仍如实汇报的孩子,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错误、做错事或考低分等问题的原因,共同制定克服缺点错误的计划,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再者,教师和家长都应有一颗宽容之心,以海量大度容纳孩子的幼稚天真和蒙昧无知,不要总是以高分来逼迫孩子;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孩子。
3、结合学科教学
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相对地多一点。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不说谎的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教第八册语文第7课《苦柚》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卖柚子的小姑娘有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后,可让学生谈谈体会:“我们的周围有像小姑娘这样的人吗?你觉得自己是个诚实的孩子吗?为什么?”孩子通过比较、分析,产生“人应该做诚实的人”的强烈意识。
再如在思想品德课中,也能相机渗透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如教第3册课本中的《不说谎话》这一课,可让孩子结合实际说说说谎有什么害处,怎样的孩子才是诚实的孩子?从而让孩子懂得: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说谎话,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
4、贯穿活动之中
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对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为加强对孩子进行不说谎话的教育,为尽快使常说谎的孩子改掉坏习惯,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开展“找找身边的骗子”的调查活动:表演一个“法官”审判“骗子”的儿童剧;“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的征文、演讲、小品竞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耳濡目染,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陶冶,一些常说谎的儿童也会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渐走到“诚实”之道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身边的杂草。”小学生成熟度不高,自我控制意识不强,认知和思考能力薄弱,又处在家长的宠爱之中,因此,很容易产生像“说谎”这样的心理障碍。但是,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捧着真心、献出爱心、教育得法,孩子的说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少见,孩子的心理也一定会越来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