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联盟网站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我们的节日  ->  元宵  -> 正文

划大龙、马灯戏、头发吊灯、烟花节......平阳元宵文化多姿多彩

来源: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6日

  平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乡间、平原、山区或海边,都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元宵节庆活动。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平阳县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在文化传承中汲取瓯越文化精髓,在文化创新中弘扬高尚生活品质,真正做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引领人们在平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诗意栖居、和谐生存。

  鳌江划大龙

       120名壮汉齐心抬起“东方大龙”

  鳌江划大龙,又称“鳌江迎龙”,是当地在清代杨府殿祭神仪式派生出来的三年一度的民俗节庆活动。它内涵丰富,形式独特,影响深远,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鳌江迎龙名闻遐迩,盛行一时。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0年,鳌江镇根据当地老艺人的回忆重新扎制大龙,重现当年“迎龙”盛况。这一活动使浙闽诸省数万人涌向鳌江,争睹华夏盛世的吉祥物。鳌江划大龙的大龙制作极费功夫,龙身用毛竹、彩纸扎制装饰而成,长十余丈。龙头有丈三四阔的房子那么大,龙的大嘴张开着,里面衔有一颗龙珠。龙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圆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笔画着八仙和刘海。龙头左右两侧的龙眼像盏大灯笼。龙角在上,后面是龙头颈。由龙颈向上望,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龙头的后面,是一条绳子接着一长段波浪式的龙身,和龙头隔开五六丈。龙身分十六段,每段背上有一盏灯。再后边是龙尾,前半低下,后半翘起,也用竹竿支撑。大龙前后有120名壮汉扛抬着向前移动。大龙每到一个村,就会停下来祭祀一番,由参龙者敲着大鼓,演唱吉祥的颂词,保地方平安、农业丰收、商业发达。

  鳌江划大龙,2009年被作为浙江省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项目,参加在杭州市举行的“2009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进行展示并沿街巡游,轰动杭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授予“东方第一龙”称号。

  南湖马灯戏

       娃娃是传承主力的“戏曲活化石”

  马灯戏是平阳民间传统戏剧的一种,它是平阳和剧的“祖宗”,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据宝山村周氏宗普记载,马灯戏已有350多年历史,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灯戏属小戏类,全部由儿童扮演,每个小戏只有2至3名演员,小戏都短小精悍,一个小戏15分钟左右,如有《补缸》《卖布》《瞎子捉奸》《走广东》《小放牛》《划旱船》《卖草芚》《大花鼓》《小花鼓》等传统小戏。至今南湖宝山村还保留原生态的马灯戏演出,当地称为“跑马灯”。跑马灯由两位身穿戏服的大人手执“高照”在前引路,带领20多位身跨竹马、装扮成古代将领模样的儿童按照一定的阵式表演,他们边唱边舞,边舞边跑,由慢到快,以至奔跑,最后屯马,以洗马结束,整个过程气势壮观。总体舞阵有眼镜运、四角运、编壁运、六角运、单十字、双十字、满天星、土兰阵、蜘蛛阵、八卦阵、连环阵、龙喷水、顿营等。

  南湖宝山村马灯戏传人周氏第一代世祖周茂新,于清康熙初从金乡(今属苍南)举家迁徙到该村,并把马灯戏传给他的子孙。该村每年从正月十三至二十,都要举行隆重的祈春放花灯、演马灯戏、吃花灯酒等活动。民国《平阳县志》记载:“上元,庙宇悬灯击鼓,开宴名曰闹灯酒,自十三夜至二十夜止,镇堡及巨村皆然,时有儿童马灯或滚龙狮子等戏,沿门庆贺……”可见马灯戏当年在平阳民间流传之盛。

  平阳头发吊灯

       寄寓民间朴素愿景的“丁财两旺”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在腾蛟镇平棋村马必重一家已传承5代,在头发丝的牵引上技术含量很高,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阳头发吊灯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的头、手、脚等部位,在灯座下木炭火(或用电风扇)产生的气流带动下有条不紊地旋转。其寓意特别美好:一指材料和外型,它的关键材料是头发,外形上则是一种彩灯;二是兆吉祥喜庆,“发”是发财的发、“灯”在闽南话中与“丁”谐音,和民间信仰中的求子等习俗有关,合起来有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寄托着人们的祝愿。

  平阳头发吊灯灯高1.6米,直径1.2米,分上、中、下三层,呈八角形亭台结构,用竹条、竹篾、络麻杆、芦苇杆和彩纸扎制而成。上面两层分组穿插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用头发丝牵系其关节,组成“武松打虎”“姜太公钓鱼”“狄青比武”“空城计”“唐僧取经”“白蛇传”“王子踢球”“颜回求寿”“董永遇七仙女”等可以活动的画面,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下层制作可供旋转的“走马灯”。人物或其他图案不用头发连接,粘贴固定。每一层的棱柱上贴有灯谜诗“张此机全凭热力,有斯枝无俟清风”“万点福星灯外见,十分春色两中生”“恍似银瞻升月殿,辉如玉兔上云台”“三十三天星斗灿,七十二院歌声遥”等。

  随着灯座下炭火燃风(现为电风扇)吹动,顶端的轴盘开始旋转,带动发灯并各人物、动物的头及四肢等关节部位自行活动。过去是利用放在灯座下的木炭火形成的气流带动运行的。热气上升,带动走马灯运行和轴盘旋转,带动被头发丝牵引的纸人头、手、脚等关节部位自行活动。现在炭火已被电风扇替代。

  怀溪烟花节

       祈祷国泰民安的漫天烟火

  相传明代宣德年间,平阳怀溪当地百姓为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和庆祝元宵佳节到来,而邀请当地烟花名师特制的焰火制品,又称“焰火树”“烟花树”。在四年一次的五显爷庙会进行施放,随之发展成为远近闻名具有独特当地历史文化和人文习俗的“怀溪烟花节”,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有更多的精力对传统文化来重新探寻,元宵节前,镇内外乡贤纷纷自行出资,邀请师傅制作“花树”,并把一棵棵花树栽到溪滩上。当夜幕降临时,长长一片溪滩上,“花树”开始燃放,满天彩花飞舞,火树银花交相辉映,仿佛成了一片花树林,吸引当地的群众及外来观客从四面八方拥向燃放点观看。

  “花树”工艺复杂,每道工序都需认真对待,特别是烟花制作危险系数极高,为安全起见,从前要到麻步、南雁及外地请烟花名师来制作。过去花树还会装上几盘“药发木偶”,这是烟花和木偶的巧妙结合,观赏价值高,可惜目前药发木偶已濒临绝迹,现在的花树很少融入药发木偶。怀溪放花节,历史悠久,庙会形式独特,影响深远,每四年一届的庙会,吸引了闽浙边缘的山民及温州各县(市、区)的群众前来观赏,大家逛庙会、参观大如牛的“放花猪”,观放花,看戏班“斗台戏”,实是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