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联盟网站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志愿服务  -> 正文

记者在伏茶点当志愿者:用热茶传递“清凉”

来源: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2日

  连日来,平阳县气温持续升高,全县各地的爱心伏茶点纷纷“出摊”,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一杯杯茶,送去了清凉,也温暖了人心。那么,伏茶是怎么烧制的?什么时候烧?谁来烧?本期,记者走进县海鸥义工队的伏茶点,当一回志愿者,为大家烧制凉茶的同时,聊聊伏茶点的那些事儿。

  5时至6时许——

  煮茶、搬运茶桶,汗流浃背

  7月19日5时许,盛夏的这个时间段,城市刚刚苏醒,记者已起床前往海鸥义工队位于昆阳镇的便民服务站,和志愿者们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队长郭云妹的介绍下,记者开始学着烧制伏茶。清洗荷叶、夏菇草、茵陈、甘草、积雪草、鱼腥草等六味中药,将它们放入不锈钢烧茶桶,再倒适量清水,加入红枣,打开电闸,插上插头……经过一番操作后,开始煮茶,操作不复杂,但需要煮上一小时。

  这天的清晨虽不太热,但忙碌半个多小时候后,大家的脸颊已渗出细小汗珠。烧茶期间,我们并未闲着,而是一边挑拣中药,一边用剪刀将红枣剪开,确保在烧茶过程中更入味,然后将它们放入纱布袋中,等待下午使用。经过一小时的熬制,伏茶完成了。烧茶桶上微微吐着雾气,中药的清香和红枣的甜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记者小心翼翼地用铁瓢将茶水舀入保温桶,和志愿者一起将保温桶搬至伏茶点。

  搬运途中,短短几分钟,这烧茶桶的热浪,就让我们汗流浃背了。

  6时许至11时许——

  茶水少了,“清凉”有了

  摆好茶桶,我们擦拭着桌子,将一次性纸杯放置在桶旁,供市民使用。

  7时许,伏茶点迎来当天的第一位“客人”,一位刚结束早锻炼的市民前来倒茶,“今天的伏茶刚烧好,纸杯就在边上,拿着纸杯上方,这样不会被烫到。”郭云妹热情地招呼着,看着市民被汗水湿透的上衣,她提醒“刚运动完要慢点喝。”

  之后,陆续有环卫工人、过路行人等前来倒茶饮用。慢慢的,茶水少了,“清凉”有了。

  12时至13时许——

  在“火炉”里,烧150公斤茶

  12时许,第二轮烧茶工作开始,与第一轮相比,这轮的烧茶工作任务更重,需要烧制约150公斤的伏茶。此外,大中午的温度加上滚烫的热气,让烧茶点成了一个小型“火炉’。不可避免的,我们再次满头大汗。

  “这个茶是为凤湖公园的市民准备,那边晚上散步、锻炼的人比较多,要多准备一些。”郭云妹告诉记者,凤湖夜茶点于2017年设立,由于是晚上供应,所以需要提前煮好用车辆运送至伏茶点,再抬到广场,供来往行人饮用。这5年来,喝一杯凤湖夜茶点的伏茶,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

  18时至21时许——

  一杯杯伏茶,连接人心

  18时许,记者和志愿者们用电动三轮车将伏茶运送至凤湖广场,刚刚摆上,便有不少过往市民前来饮茶。他们停下脚步,拿纸杯挨个倒茶,有的一饮而尽继续锻炼,有的小憩片刻谈笑风生,还有的自带杯子,盛上一杯慢慢品尝。

  “今天茶的味道怎么样?”“是不是昨天味道偏重一点?”“今天散步走了多少公里了?”在凤湖公园,我们一边询问着市民伏茶的口感,一边与饮茶的“老朋友”话话家常。一杯杯小小的伏茶,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心。

  3个小时后,烧制的150公斤伏茶“销售一空”。记者从烧茶小哥、搬运工,到清洗工,跟着志愿者们收拾茶桶后,回到最初的服务点清洗茶桶,迎接明天的到来。

  14个小时——

  为市民送去夏日“清凉”

  “一桶大概能烧100斤茶,一般上午烧一桶就够用了。这边伏茶点的过往行人不多,像龙河农贸市场那边人流量大的点,每天起码要烧300斤,最多的时候还烧过500斤。”郭云妹说,服务站前设置了一个茶摊,每天5点多开始烧茶,以及为凤湖公园内的夜茶摊提供保障,基本一天烧两次,确保准时运送到位。

  记者从郭云妹口中得知,今年海鸥义工队的伏茶点共有12个,仅服务站和凤湖夜茶两个点就安排了7组志愿者,每组3天,主要负责烧茶、运茶及点上的一些志愿服务。虽然比较辛苦,但大家出资、出力,就是希望能为更多的人送去夏日里的“清凉”。

  在一个个伏茶点背后,总有一群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他们挥洒着汗水,他们用自己的善心,为过往群众供应免费的爱心伏茶。当看见伏茶驱散了盛夏炎暑,带给人们一身“凉意”时,他们的脸上充斥着满足和快乐。

  如今,我县的伏茶点已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温馨风景线。这股和谐、有爱的文明之风,让大家犹如清风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