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联盟网站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魅力平阳  -> 正文

根植平阳沃土 绽放南孔之花

来源: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起孔子,平阳孔裔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这句话。平阳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历经1740年积淀,逐渐形成了学宫文化、书院文化、武状元文化、南孔文化、浙派古琴文化、数学文化、塘河文化等等,诸多文化灿若繁星,闪耀在这片平阳文化星空中,而平阳南孔文化作为我县的一大特色,在一众文化中也难掩其芒。

  后唐同光二年(924),孔子四十二世裔孙孔桧徙居平阳县城西门外白石街白石巷,开启私塾传授儒家文化。谁料想,这次的孔氏南迁,就此拉开了南孔文化扎根平阳的序幕。此后子孙繁衍生息,散布全国各地,形成孔子世家平阳派,为全球孔子后裔十三支派之一,自此南孔文化便在平阳生生不息。

  诗礼传家南孔文化源远流长

  南孔,是从山东曲阜迁徙到长江以南地域的孔子后裔总称,它作为儒学的一个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源头活水之一。自孔桧徙居平阳后,南孔文化与平阳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孔子第七十四代裔孙,孔繁墅对南孔文化在平阳发展的脉络可谓如数家珍,“概括而言,我认为平阳南孔文化可依托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二是庙。”

  讲到“人”,就要从平阳孔氏始迁祖孔桧说起。孔桧是孔子四十二世裔孙,因“孔末之乱”从山东曲阜迁徙平阳县城,居白石巷,比衢州南宗入浙要早200余年。孔桧来平后,与其后裔致力于融合瓯越文化,以传道授业为生,传播儒学思想。

  “史书上记载说他‘吴越屡聘不就’,隐居教授门生十六载,就此开启了平阳私学教育先河。”说起这位先辈,孔繁墅也感到与有荣焉,其教授生徒比北宋“皇祐三先生”等王开祖等三人在温州播种中原文化要早100多年,比平阳陈经正、陈经邦先生在南雁会文书院传授洛学早180余年,堪称温州传播儒学第一人。

  不止孔桧,后世平阳孔裔也恪守孔子之训,尽职尽责地传播儒学——孔延,宋徽宗政和年间进士,居县城西门,开坛设讲,以程门弟子杨时学说教授学生,世称“南鲁先生”;孔梦斗,历任临安府教授、秘书省正字;孔文栩,受经于林景熙,以师道自任,为池州路学正;孔旸,笃志于学,经史百家融会贯通,任永嘉书院山长,授衢州录事……平阳孔子文化礼堂的墙面上陈列着他们的生平事迹,作为平阳教育文化的普及者和践行者,他们把孔子的流风遗泽扎在平阳、撒向温州,又从平阳起程,把儒学播在全国各地。

  平阳孔裔将平阳教育事业发展得蒸蒸日上,其中也离不开“庙”的作用。古代平阳有两座孔庙,均简称平阳孔庙,其一是平阳文庙(即学宫),其二是平阳孔子家庙。作为传承孔子思想、进行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基地,孔庙不仅仅是祭祀孔子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的形状与规模,也蕴藏着儒家学制与古代教育留下的痕迹。

  “昔日的平阳文庙,遗址就在如今的平阳县实验中学,当时也叫平阳学宫。”孔繁墅指着白墙上手绘的文庙平面示意图,用手指摩挲着建筑走势,解释道,“它是官府修建的庙堂与学馆合一的设施,是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建成,孔庙面积大概有整个学宫的三分之二那么大。”

  据史料载,“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此处的先圣之庙,就是指文庙和孔氏家庙。全国各州、县都设立文庙,文人墨客在此诵读书经、接受熏陶,为国家培养输送无数人才。此外,祭祀孔子的地方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就是孔氏家庙,其主要由属地政府与流寓当地的孔子后裔建设而成。

  那么,历史上朝廷为什么要关注孔子世家的家庙建设?这就不得不提及孔子家庙的作用,它不仅是孔子后裔传承祖先美德的诗礼传家和教化为人准则的地方,也是社会百姓学习儒家学说的场所。

  “就像当时孔桧及后裔开设家塾以课子弟,他们在家庙里祭拜孔子、教书育人、读圣贤书,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孔繁墅将文庙与孔子家庙的作用一一道来,“坡南有平阳学宫,西郭设有夫子堂”的布局,它们共同为平阳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凡贡献,这两座孔庙都是平阳被外界誉为“东南小邹鲁”的标志性建筑。

  代代传承延续南孔文化“生命线”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清明节时,父亲就带我去平阳孔族上辈祖宗坟墓祭祖。那时起,我开始懵懂地意识到,孔家祖坟为什么都是‘祖抱孙’的模式——携子抱孙领后人,代代子孙供先人,将祭祀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这是中华孝文化的具体体现。”讲起南孔文化,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孔繁永直言,自己就是深受其影响熏陶长大的。

  穿过多年的清明细雨,在双脚踱步过无数回的祭祖小路上,父辈讲述了多少次家族的家风、家训,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仪,孔家的行辈排列……一种深埋于孔氏血脉的传承,命运的丝线绕住了当时尚为懵懂孩童的孔繁永,南孔文化的种子自此在他的人生中生根发芽。

  几十年以来,在工作闲暇之余,孔繁永一直将传承和弘扬平阳南孔文化放在心上,而真正下定决心要为之干一番大事,还是因为2013年的一个契机。

  “当时有位友人想办国学班,缺位老师讲课,兜兜转转寻找下来,还是觉得我这个孔氏后裔最合适。我想那既然要做,就要做好。”自那之后,读县志、阅家谱,借着平阳县历史学会的平台,向专家、向书本学习,孔繁永一头扎进了平阳乡土历史和儒学文化以及南孔文化的研究当中。

  在孔繁永的努力牵头和积极筹备下,2014年9月28日,在平阳文庙旧址,开启了中断百年的祭孔大典,如今平阳祭孔大典也成为中国南孔文化的传承项目,成为平阳的一大文化特色,得到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肯定。

  之后五年里,为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他利用民间集资和政府项目补贴,共投入约2200万元,建成了5个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国学阵地,分别是朱子学堂、文昭书院、平阳孔子文化礼堂、施粥阁和中宇书院,如今已成为平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地和国学阵地。

  “有了‘根据地’,怎么利用与发展成了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孔繁永充分发挥礼堂自身优势,整合相关资源,与周边的昆阳四中、平阳县第三中学、平阳汇博培训等学校结对,积极开展“崇贤有礼游学孔庙”等研学游活动,公益组织多届启蒙礼、成人礼,并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开展“五进”讲课,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先祖办学教学的遗风,身体力行地将南孔文化潜移默化地渗入孩子们的教育生活中。

  同时,也是在这五年间,孔繁永充分利用双休日的业余时间,收集资料与人合作编著了《东鲁圣裔--孔子世家平阳派》一书,特别是对孔子世家平阳派有更为翔实的记载和叙述,突出了平阳派在孔氏南宗中的正宗地位,有力促进了平阳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从而为平阳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推陈出新传好南孔文化“接力棒”

  祭孔,是中华民族尊崇与怀念先师孔子的祭祀礼仪活动,在古代被称之为“国之大典”。《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孔谱》载:“春秋二丁文庙释奠毕,合族致祭”,“例有守祠生以奉祀事”。平阳祭祀孔子已有800多年历史,中断于民国2年(1913),在2014年重启。

  “从平阳2014年重启祭孔大典开始,我就开始参加祭孔大典了。”孔子第七十五代裔孙孔祥涨眼中满是自豪,作为年轻一代的后辈,很早就他就跟随前辈一起,参与到平阳南孔文化的各项活动中。

  一路走来,平阳祭孔大典已举办了七届,总参加人数逾三千,此七届的平阳祭孔大典继承了古礼的释典仪式,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嘉宾敬献花礼和行鞠躬礼等程序,举行“释菜礼”的尊师礼仪。他们以创造性思维,将传统的家祭与公祭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平阳特色的平阳祭孔大典,并持续在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赋予祭孔大典新时代生命力。

  今年,以举办平阳南孔文化节为契机,第八届祭孔大典将于9月28日上午8点在平阳孔子文化礼堂举办,主题为“浙江有礼仁义平阳”。孔祥涨介绍,此次祭孔大典将在以往祭孔仪式基础上,采用64人的八佾舞,并以直播祭孔大典现场和专家同步讲解的形式,阐释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进一步促进“浙江有礼仁义平阳”融入民众生活,加快“崇学尚礼、义利并举、经世致用、创新力行”文化基因,助力文化平阳建设,推进平阳文化基因解码与转化利用,培育形成独具平阳特色的文化标识。

  目前,平阳的南孔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他们并不止步于此。“今年除了办好祭孔大典,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平阳南孔文化发展得更好。”谈起未来的发展,孔祥涨眼里满是憧憬。

  下一步,他们计划积极推动孔子世家平阳派向南孔文化转型,将平阳打造成为中国南孔文化圣地。完善孔子文化礼堂门口的道路旅游标识,以及建设儒学文化街区,并考虑将平阳县实验中学西拓,建设平阳学宫陈列馆。大力弘扬和宣传平阳南孔文化,联合县教育部门,让国学教育走进青少年学生的课堂,并持续在我县范围内开展研学、启蒙礼、成人礼、中高考誓师、拜师礼等传统活动,让南孔文化继续在平阳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