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联盟网站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未成年人  -> 正文

学生实现“课间自由”了吗?

来源: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5日

  近日,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在网络引起了广泛关注。有网友评论:“以前上学的时候,一下课就往操场跑,虽然时间不长,但玩得很开心。”“课间是用来给孩子休息的,应该让他们出去活动。”那我县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是怎样的?孩子们能否实现“课间自由”?

  课间,孩子们在做什么?

  几十种游戏,校园成游乐场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我县较多学校十分重视课间活动,尝试推出“阳光大课间”,把教师、学生“赶出”教室,“拉上”操场。无论跳绳还是踢毽子,无论师生一起游戏还是学生各自游玩,操场上一幕幕热闹的情景,都让人欣喜。

  每到课间,昆阳镇实验小学就化身成了大型游乐场。教学楼里,有人在教室玩魔方、围棋、跳棋等,有人在教室外跳绳、跳房子,有人在走廊尽头看书、拼乐高,还有人组团在楼梯下方的游戏间玩耍;教学楼外,不管是小空地、大操场或草地,都被欢乐的孩子们“占领”,足球、篮球、排球等各种体育器材就放在一边供他们拿取。

  “虽然课间的时间不长,但对学生的快乐成长却很重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规划,让孩子随处都能玩起来。”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根据场所环境、学生情况等规划了各种游戏区,并配足了器材,学生们可以按需选择。同时,教师在课间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关注那些依然待在教室里的学生,督促他们去喝水、出去走动,融入课间活动。此外,还有值日教师在楼层加强巡视,提醒学生要文明玩耍。

  在鳌江小学的教室,孩子们趁着课间时分拿着自制的知识点手卡,或互相提问或比拼汉字飞行棋、翻花绳、魔方等;教室外的操场,孩子们在玩跳房子、猜拳夺宝、折线跑及玩老鹰捉小鸡……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欢快的嬉戏声不断。

  “加油,加油……”在海西镇宋埠民族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在教室前的空地以小组形式正进行板鞋竞速比赛,他们摸索规律,团结协作、随机应变,欢呼声此起彼伏,给校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低年级孩子则进行着轻松活泼的跳花绳、踩高跷,在一次次的喊停和引导中,孩子们觉察内心,收获友谊,让校园变成了游乐场。

  传统游戏是萧江镇实验小学的课间特色项目。每到课间,翻花绳、跳皮筋、木头人、踩影子等曾流行于80后、90后的童年游戏,被10后们玩出了新花样。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小游戏所需场地小,对器材要求低,但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们的相互交往,很适合在学校课间推广。

  “不能因为害怕运动带来伤病就因噎废食。”梅溪中心小学的课间十分钟以运动为主,每一样运动项目都要求教师指导到位,比如简单的跳绳也会找专业的老师示范。记者了解到,针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运动,比如足球、羽毛球等,该校邀请了不少专业的资深“外教”,规避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为了保障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适量活动,鳌江镇滨江小学的老师们则结合当下热点,推出了新编排的课桌舞。由音乐教师在课堂教授学生,课间再组织留在教室的学生一起玩课桌舞,该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课间,能尽情“撒欢”吗?

  部分被约束,受限多方因素

  课间十分钟本该是孩子们走出教室、放松身心的时间,可是仍有部分学校的课间被约束了。经了解,一方面,校方担心学生课间活动跑跳发生意外,因而被家长举报投诉甚至追责问责;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场地面积小、学生多,教学楼建得较高,使得学生课间难以下得来、走得出。

  “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现实是,光靠老师很难改变这种现状。”采访中,有教师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哪怕是小学,孩子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十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

  另一名小学班主任也反馈,他们学校教学楼6层高,上下楼就要几分钟,加上一些教师“拖堂”等,学生就没有足够时间去操场玩了。有部分教师反映,课间十分钟,学生要上厕所、整理和准备书籍、喝水、交谈等,很难有效活动。

  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他非常理解学校的做法,但这种限制并不合理。初中学生在校时间本身就较长,长时间久坐、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松懈。因此,课间十分钟更不应该被占用,起码要让孩子们走出教室透透气,伸展一下身体,不要下课了还得急匆匆地跑步上厕所,弄得精神更加紧张。

  “10分钟的课间时间很短,最好让孩子们自己安排。只有在课间尽可能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才能更好地迎接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大课间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做一些比较安全、有意义的小游戏,增进社交能力。

  还有一些受访者认为,课间被过分约束的做法违反教育部规定,也是学校管理粗放、懒政的表现。严格限制中小学生课间活动范围、活动强度,虽可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声音,有教师发出令人深思的疑问:谁为学校老师的职业风险兜底?

  如何把课间“还给孩子”?

  需多方努力,创造更优环境

  教育部门此前多次对“课间十分钟”作出规定。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五育”,引导他们注重体育运动,塑造热爱生活、平和乐观的心态。

  由此,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学校开展课间活动,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是要考虑普及性,好奇、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事,课间文明活动需要适合所有学生,人群普及面与覆盖面要广。二是适切性,小学课间时间较短,在选择游戏时要注意时间的把控,让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三是针对性,选择活动游戏,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采访中,很多家长认为,要想真正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课间安全、快乐地放松身心,需要学校和家长更多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在为孩子成长成才提供安全可靠环境的同时,需要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让孩子铭记安全常识,注重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要理性看待运动或者玩闹带来的安全风险,家长的通情达理能减少学校压力、打消学校担忧,进而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宽松、积极的环境。

  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应该携手共进,致力于为他们营造一个更为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氛围,让孩子们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