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雕塑《高山仰止》揭幕仪式在平阳县鳌江小学正门广场举行。《高山仰止》是一个高达13.9米的碑柱形雕塑,雕塑上几十个方块深浅不一地浮现着古今中外圣人智者们的脸庞。粗粝的花岗岩沉淀着历史的厚度与重量,细致的雕刻凝聚着五十位智者们深沉望远的目光。
化抽象为具体 让榜样从冰冷走向鲜活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榜样的指引,为此,这榜样必须要从抽象中走出,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才能扎根于孩子心中。”揭幕仪式的舞台上,曾成钢正激情地谈论着设计《高山仰止》的初衷。曾成钢,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鳌江小学校友,对鳌江怀有深切的桑梓之情,此前曾为鳌江打造过《天下第一鳌》雕塑作品,将“独占鳌头、奋勇争先”的鳌江精神具化成骁勇威严的鳌龙形象。这次,他希望能通过《高山仰止》雕塑,用石雕定格古今中外智者深刻洞察真理的瞬间,彰显其价值,以勉励学子勇于仰望、攀登智慧的“高山”。
《高山仰止》落成于今年夏季,六年级的叶晨妤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雕塑时的感受——“这么大,这么高!真是太震撼了!”这种震撼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鲁迅、爱因斯坦、李白、苏轼……”她们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报起了雕塑上刻有的名人,眼睛灵动,笑脸盈盈。
曾成钢在给孩子们讲解雕塑
随着对雕塑了解的深入,榜样的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融入学子们的生活。平时,老师们会在课堂、晨会上为孩子们介绍《高山仰止》作品,课间,也常有低年段的孩子们两三结对地来到雕塑旁的浮墙前,或抚摸人像,或说名字、读格言。同样来自六年级的吴御好说:“以前我觉得那只是个普通的石雕,但自从最近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这些文章后,我再看鲁迅时就有了些变化,变得更……”“更鲜活了!”一旁她的同学杨阳笑着抢答道。
化作一条纽带 用情怀连接校友与学校
高山仰止前的合影中间为赵崇洁
三天前从上海赶来鳌江的姜光树,此刻正背着一个棕色的大背包,捧着单反相机在揭幕仪式的人海里穿梭。今年已经77岁高龄的他,仍旧精神矍铄,身手敏捷。前段时间,他收到鳌江小学原副校长、校刊《经川》杂志现主编赵崇洁的邀请,特赴《高山仰止》揭幕仪式现场,自发拍起了照片。谈及雕塑《高山仰止》对鳌小的意义,姜光树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雕塑倾注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巧妙融合了文化与艺术,起到了重要的美学与教育功能,既承载着校友们对母校的深切情谊,也蕴含着对鳌小学子勇攀高峰、踔厉进取的美好祝愿与企望。
在漫长的岁月中,姜光树渐渐遗忘了自己在母校读书的具体日期,却仍然忘不掉在母校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这次重回鳌小,在母校看到凝聚着校友们心血的雕塑,我深受感动,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在鳌小读书的时光。希望未来的鳌小也能多出人才,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姜光树举着摄像机乐呵呵地说道。
融汇古今“高山” 让智慧与仁爱相遇
中间为姜扬波,右边为赵崇洁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的“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高山景行”后比喻崇高的德行。
除雕塑外在呈现的“智慧”高山,《高山仰止》故事的背后还有一座座“仁爱”高山。
2013年,鳌江小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身居杭城的姜方标收到了一份来自母校的校刊。校刊里记录着各个校友对鳌小的深切怀恋,姜方标身为鳌江小学1944届校友,深受感染,心中萌出了为母校捐赠的意愿。
2017年,80多岁的姜方标逝世,其妻子韩敏女士遵丈夫遗愿,决心出售二人刚购置的养老房。但受疫情影响,房子直到2022年底才有买家询价,为早日捐款,韩敏女士以298万元的低价变卖了房产,又添了2万元积蓄,凑成300万整,全部捐给了鳌江小学。因年事已高,身体不便,韩敏将捐款事宜全权委托于住在平阳的侄子姜扬波。因疾病而失聪,韩敏只能通过微信或纸笔与侄子交流,受病痛折磨,韩敏的每一次打字都非常吃力。她发的文字不长,无声的语言里却蕴含着振聋发聩的真挚情感。
“婶婶第一次联系我,提到要卖房捐款时,我既震惊又钦佩!”原本连手机都不太会使用的姜扬波,因长期需要在微信中与韩敏女士沟通,现在已能流畅打字,速度颇快。受委托后,他积极与平阳县教育局对接沟通,帮助卧病在床的婶婶完成了捐赠,圆了姜方标先生的遗愿。因其仁义的行为,韩敏女士于2023年被评为浙江好人。
古今中外的智者圣人们,因鳌江而今的仁者能人而一同汇聚在《高山仰止》之上。他们的目光遥远而深邃,从四面八方射出,为鳌江后来的学子们照明了前路,也在阳光中折射出了多棱的维度,无言地诉说着“学在鳌江”这句口号的历史长度与人文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