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桥下空间是被遗忘的空间,杂乱无章,鲜有人问津。但随着城镇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推进,这些桥下空间经改造后,成为集休闲、健身、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区域,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城市增添别样的活力。
但近期有部分市民反映,部分桥下空间的卫生未得到及时清理,且损坏设备未及时修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于6月23日随机走访了我县部分乡镇的桥下空间,一探究竟。
作为公共地块,由于缺乏管理,昆阳镇蒙垟村的桥下空间长期存在“脏、乱、差”现象,成了环境综合整治的难点和痛点。近两年,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村两委在镇政府相关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利用,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改造后,这里以桥墩为界区分场地,布置了儿童游乐设施、乒乓球桌、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场等,打造成为蒙垟村全民健身文化广场。
拦网不翼而飞,台面积灰
记者走进这片桥下空间,发现做了蓝色涂层的地面布满斑斑点点的行走痕迹,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色彩鲜艳。各个健身器材的金属扶手表面光滑,防滑纹路清晰,踏板处未见太多磨损痕迹,器材连接处大多裹着较完整的防锈涂层,儿童滑梯上未见明显的灰尘。视线稍作转移,左边足球场的两座球门的支架有些倾斜,与地面形成夹角,其中一座球门上方的门网已经垂落。而在羽毛球场旁,有一张乒乓球桌中间的拦网不翼而飞,桌面被分成两半,边缘处残留着断裂的毛刺,台面积着灰尘,与另一张完好的乒乓球桌形成强烈对比,应是无法正常使用。
健身器材被野草“吞噬”
沿河来到该镇庙头村的桥下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墩上绘制的蓝天白云彩绘,少儿篮球场的使用痕迹较为明显,红蓝地面的涂层在频繁摩擦下,多处已发黑,左侧球架的篮网消失不见。沿河的区域,原本规划的5台健身器材如今已被肆意生长的野草“吞噬”,有的已经超过器材座椅的高度,草丛中还散落着食品包装袋、固体废弃物等垃圾。两个圆形沙坑处稍显杂乱,原本的合围模板已经脱落十几块,横七竖八地躺在沙堆里,边上还散落着纸巾、落叶等垃圾。几步之外的羽毛球场,拦网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随意缠绕的铁丝和布条。
鳌江镇山外村高架桥下的土地原本渣土成堆、尘土飞扬,改造后设篮球场、足球场、高标准儿童滑梯及儿童游玩娱乐设施等各种健身器材,还沿河建有健身步道和文化健身广场,且有夜景观光设施。
公共活动区域沦为临时停车场
来到山外村的桥下空间,有几处桥墩下开辟出来的运动场已被承包,开放对外出租、灵活订场。再往前走,儿童游乐区里的滑梯、秋千等设施色彩鲜艳,虽有日晒雨淋后的褪色和细微划痕,但不影响玩耍功能。各式健身设施使用痕迹明显,部分器材表面有轻微磨损,不过整体结构稳固,如上肢牵引器虽然牵动时会发出声响,但能正常使用,跑步机上有两根滚轮发生移位。地面蓝色地砖存在污渍和少量杂草现象,但是周边环境基本整洁,没有明显的垃圾堆积,能为居民提供不错的休闲活动空间。
地面散落着较多垃圾
在垂杨村,这处桥下空间的健身设施使用状况欠佳。腿部按摩、三位扭腰等设施表面锈迹斑驳,太极盘等器材上积灰厚重,可能是使用频率较低且疏于管理,逐渐荒废;地面散落着纸屑、杂物,无人清理;原本的公共活动区域沦为临时停车场,车辆随意停放挤占空间,周边绿植杂草丛生,与垃圾混在一起,整体显得杂乱破旧。经观察,这里未能有效发挥健身设施应有的作用,桥下区域沦为缺乏秩序的停车场地。
在万全镇郑三社区,桥下空间改造成果显著。原本高速桥下皆是建筑垃圾和废土,且每次清理后就会“死灰复燃”。近年来,该镇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整治提升桥下空间,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相较其他桥下空间,郑三社区郑楼大桥的桥下空间更加宽敞,正午时候在桥下基本晒不到太阳,不少周边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放风。沿着游步道,依次设有门球场、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足球场等,门球场里零星分布着纸屑垃圾。
石桌不见踪影
继续往前,色彩鲜艳的儿童游乐设施让人眼前一亮,一旁张贴着儿童游乐设施使用须知,提醒市民使用注意事项。健骑机、椭圆机、滑行器、推力锻炼器、腹肌板等健身设备一应俱全,其中秋千、浪桥等设施的链条连接处、座椅及踏板部分的涂层已经剥落,露出斑驳的底色,跷跷板中间杠杆的螺丝松动。还有一处植被旁只留下四个石凳和中间一个石墩,上方的石桌已经不见。除此之外的设施,大多能正常使用。
在现场,市民们有的直接躺在长廊下或长椅上午休,还有的边聊天边上手使用健身器材。“虽说个别器材有小毛病,但这里遮阳挡雨又通风,比露天场地好多了。”正在锻炼的市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