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训练馆内,清脆的羽毛球击球声不绝于耳。林乃利的身影在场地间来回跃动,他的步伐虽比常人小,却异常扎实稳健。一年前,在巴黎残奥会的赛场上,他与队友李凤梅携手摘得羽毛球混合双打SH6级金牌,实现了温州在残奥史上本土运动员金牌“零的突破”。
如今,荣誉已成为身后的光辉,而林乃利的故事,仍如一曲奋进的乐章,在家乡平阳久久传颂。这位从山村走出的青年,以十年坚守,一步步从平阳走向杭州,再从杭州走向巴黎,用球拍为笔、汗水为墨,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的励志篇章。
1992年6月,林乃利出生于平阳县一个普通山村家庭。因天生身材矮小,他从小就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目光与困难。父亲靠打零工维持一家生计,懂事的林乃利在初中毕业后便早早步入社会,修手机、装电脑,年轻的手指常常沾满焊锡和机油——生活的重量,他早早扛起。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15年。妹妹林双宝因羽毛球天赋被选入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在她推荐下,2017年10月,25岁的林乃利通过选拔进入中心,开启了自己的羽毛球生涯。彼时,他尚未真正接触过羽毛球。
深知起步晚,林乃利把“拼”字刻在训练中。每天六七个小时,他反复锤炼架拍、步法、扣杀,常练到右肩抬不起来。“大汗淋漓后睡得特别踏实,不像以前打工时总胡思乱想。”这份专注让他进步神速:仅半年就获全国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第二名,2019年2月入选国家队。此后,他接连斩获2023世界羽联泰国、巴林残奥羽毛球锦标赛1金1铜,杭州亚残运会男双SH6级金牌、男单铜牌、混双铜牌,最终问鼎巴黎残奥会最高领奖台。
冠军之路从非坦途。技术提升后,林乃利迎来了难以避免的平台期——击球力度、移动速度难有突破,肩袖损伤也愈发严重,甚至疼到无法顺利挥拍。面对困境,他有自己的应对方法:加强热身、坚持物理理疗,心理上则像“电脑重启”,回归基础技术重新练习。“教练说越复杂时越要回归简单”,正是这份“归零”勇气和拆解目标的坚持,让他一次次跨越难关。
巴黎夺金后,教练提醒林乃利:“真正的挑战才开始。”面对名誉、期待与压力,他只允许自己“短暂高兴了一个月”。他清楚地知道,荣誉只是一瞬,而体育生涯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假期一结束,他便主动归队“重新初始化”。如今,他依然保持每日六小时的训练,积极备战下一场国际赛事。
回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林乃利想对困境中的残疾朋友说:“走出去,多沟通多交友,别封闭自己。也许开始很难,或许会遭遇不理解、嘲笑,但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和其他人没有不同,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奔跑。”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林乃利用一把球拍,击穿了偏见与局限,也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高度,从不取决于身体的条件,而在于你如何面对它、超越它。